流量红利让不少初创企业的销售额实现了爆发式增长,老板们认为,只要有流量就会有销量,但时至今日,流量的成本早已经翻倍,拿电商举例子吧,10年前的平均获客成本只要30-40元/人,现在已经上涨到300-400元/人不止,流量红利的光环已然不复存在。
所以,如此昂贵的流量,多少初创企业可以一直买单?
“
流量,可能是一个陷阱……
拒绝流量陷阱,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流量是怎么挖的陷阱,搞清楚流量的基本运行规律,是关键。
流量产生的前提是流量平台的不断出现,比如早期的微博、QQ,和近几年的抖音、快手等,新兴的流量平台必然带来低成本的流量;记住没有永远低成本的流量,任何一个平台的流量红利都会消失,获客成本会越来越高。
如此说来,老板们岂不是要放弃流量了?必然不是。流量是转化的基础,流量为企业带来了潜在用户,但切忌盲目追求流量。
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,流量的划分方法有新媒体流量、电商流量、渠道流量等,也有公域流量、私域流量,以及免费流量、付费流量等等。不管是什么叫法,流量的背后都隐藏着企业的潜在用户。将"潜在用户"转化为"购买用户"才是企业的根本目的。但这一过程需要付出各种各样的成本。
如何避免盲目追求流量,依赖流量?我们还要搞清楚另一个概念,就是"算法"。
各个平台都会靠算法进行流量的分配,发布的内容会不会火,需要经过多个流量池的检验和推荐,最终用户能看到的内容,也是平台对用户进行标签化之后的个性化推荐。
很多企业了解了"算法"一说之后,往往会出现为了迎合算法机制打造内容,说白了就是促销广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,其内容打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流量的注意力,从而背离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根本利益,无法给企业带来优质的流量,也就无法转化为真正的购买用户。
真正的购买用户在哪里?
相信流量红利的消失,让不少老板们开始反思,过度追求流量的弊端,从而开始寻求新的正循环增长方法。
说到这里,我不得不用一个伟大的公司举例,看他们是如何跳出流量的陷阱,用自身优势做到流量的闭环,实现了真正的用户增长。
那就是小米公司,他们一直坚持简明而坚定的原则:关注用户,而不是流量;追求闭环,而不是扩张。
在创业初期,小米采用了“爆品+新媒体营销+电商”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构想。小米最初的业务模型:通过MIUI、手机以及小米社区,获得了核心的种子用户,他们对MIUI、小米手机的口碑推广为小米社区沉淀了更多用户;随后小米又做了小米网,手机也有小米商城App,它再次帮助小米获得了更多的用户;买了手机的用户,小米会推荐生态链产品,生态链产品的好口碑又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来购买手机。
这是一个近乎完美、环环相扣的流量闭环。无论业务延展多少维度,所有的用户增长都沉淀在闭环体系内。
通过这个案例,老板们是否能发现自身企业的真实购买用户在哪里?是否能抓住用户实现正循环增长?是否可以完成企业的流量闭环?
“
让流量有效转化!
不能实现转化的流量都是流氓流量。转化,是要用户真正沉淀到企业打造的平台中,愿意持续关注企业并产生互动。
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三个方法:
1
公域流量转化到私域流量
从平台获取的流量,本质上还是平台的用户,如何转化到企业自身平台是关键。企业为用户建立社群,通过社群和用户进行持续沟通,帮助用户解决问题,沉淀核心用户。为用户解决问题,是推动企业进步的有效方式。
2
为用户设计更丰富的活动体验
通过沙龙活动、家宴活动、主题活动等等,让企业与用户产生更多触点,方便企业与用户进行更有效的沟通。总结每次活动的优点与不足,迭代活动形式,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。
3
赋予核心用户更多权利
让核心用户了解企业,高层负责人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、现场答疑,或者听取核心用户的建议或批评。合理运营核心用户这一宝贵资源,会为企业孵化出更多忠实的用户。
归根结底,老板们要对流量和用户有一个清晰的认知,不要被流量红利蒙蔽,逃离流量陷阱,着眼于用户,才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王道。
■ 出品:内蒙古语境品牌顾问有限公司
■ 来源:部分素材来自于网络
■ 作者:沐沐
■ 编辑:沐沐
■ 本文内容(图文)仅用于学习交流,并不用于商业用途。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,请与我们联络,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